一、案例主题
票据审核与职业敏感性
二、课程和案例基本情况
本课程为《出纳理论与实务》,重点教授学生票据管理、审核流程及风险控制。案例通过模拟出纳员在日常工作中识别虚假票据的情境,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敏感性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,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法治观念。
三、案例内容
某制造企业的出纳小李在审核一张金额为5万元的采购发票时,发现发票的印章模糊不清,且开票方名称与以往合作供应商的惯用名称存在细微差异(例如“XX有限公司”变为“XX有限责任公司”)。小李立即联系采购部门核实,采购员回复称该供应商为临时合作方,因紧急采购来不及确认细节,希望小李先处理付款。同时,供应商通过电话催促尽快打款,声称“公司资金紧张,逾期会影响后续合作”。小李陷入困惑:若坚持审核流程可能导致采购延误,但若直接付款可能存在风险。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专业且负责任的判断。
四、思政教学活动设计
1.情境分析
分组讨论:小李面临的核心矛盾是什么?如果忽视审核流程直接付款,可能带来哪些风险?若坚持审核,如何有效沟通避免业务冲突?
引导学生从“风险防控”“企业利益”“岗位职责”等角度展开思考,强调出纳作为资金安全第一道防线的责任。
2.技能训练
模拟票据审核:提供多张真实与虚假票据样本(如篡改金额、伪造印章、信息错误等),学生分组识别问题并说明依据。
结合《票据法》相关规定,讲解虚假票据的法律后果,强化法治意识。
3.角色扮演与决策模拟
学生分饰小李、采购员、财务主管、供应商等角色,模拟沟通场景。例如:
采购员坚持“业务优先”,要求尽快付款;
财务主管支持小李的合规操作,指导进一步核实流程;
供应商以威胁或利诱方式施压。
通过不同角色的互动,让学生体会实际工作中的压力与职业坚守的必要性。
4.案例延伸讨论
提问:若发现同事或上级授意处理虚假票据,该如何应对?引导学生讨论职业道德与组织利益冲突时的处理原则。
结合“举报机制”“内部监督”等话题,培养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意识。
五、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
1.职业敏感性与风险意识
出纳岗位需具备“火眼金睛”,通过细节发现潜在问题,避免企业财产损失。
强调“谨慎性”原则,任何疑点均需追查到底,而非妥协于“人情”或“效率”。
2.法治思维与底线意识
结合票据审核的具体法律条款(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》第22条对必要记载事项的规定),教育学生敬畏法律,明确违规操作的后果。
3.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
出纳不仅是执行者,更是监督者。在保障合规的同时,需通过专业沟通促进部门协作,而非制造对立。
4.专业素养与终身学习
随着电子票据、新型诈骗手段的出现,出纳需持续学习,提升技术识别能力。
六、案例意义
1.强化责任意识: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,出纳岗位虽“小”,却关乎企业资金安全,每个细节都需严谨对待。
2.培养法治思维:将法律条款融入实务操作,让学生理解“合规”不仅是制度要求,更是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底线。
3.提升职业敏感性:训练学生通过异常信息识别风险,培养“多问一句”“多查一步”的职业习惯。
4.促进价值观塑造:在面对外部压力时,坚守职业道德,维护企业利益,体现“诚信”与“担当”的价值。
七、教学反思
1.教学效果
学生通过票据实操练习,掌握了基本审核技巧,并意识到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
角色扮演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共情能力,理解了不同岗位视角下的沟通策略。
2.改进方向
增加更多数字化票据审核的案例,适应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趋势。
引入真实企业案例视频或专家讲座,增强教学真实性。
3.持续引导
鼓励学生关注财经新闻中的票据诈骗案例,定期分享讨论,保持职业敏感度。
案例总结
真实性:基于企业常见票据审核场景,贴近实务操作。
思政深度:将法律意识、责任意识、专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技能训练,避免“生硬说教”。
互动性:通过角色扮演、模拟决策等设计,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职业代入感。